国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2023年十件大事

日期: 2024-01-13     点击

王影 李社潮 黑土地发布 2024-01-08 10:00 发表于吉林

 

 
时光飞逝、岁律更新。2023年,国家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以下简称黑土地联盟),做到接续奋斗、主动作为、砥砺前行,突出发挥创新、引领、助力、指导、协同的作用,坚持问题为导向、指导为使命、助力为责任、引领为目标,在理事会领导下,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和梨树县农技推广总站的指导、支持下,精心谋划、热情组织、创新活动、力求实效,基地建设有新成效、活动丰富有新特色、带动影响有新提升,充分体现出赋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暨梨树模式推广应用,在为保护好黑土地这一耕地中"大熊猫",进一步发挥着助力作用,协同、引领、培育、赋能功能愈加明显,彰显出无形的力量,集中体现在组织、做好十件大事上。

一、保护性耕作暨梨树模式玉米高产竞赛(德邦大为杯)取得新成效,促进了单产提升

2023年是黑土地联系率先提出、倡导在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上提单产,与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共同连续组织开展保护性耕作玉米高产竞赛活动的第七个年头。为了推动进一步推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暨梨树模式中实现保黑土地与增玉米双赢,促进玉米保护性耕作单产提升,探索在实践中让保护性耕作成为稳产、增产、创高产的技术,2023年又深入组织开展了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暨梨树模式玉米高产竞赛活动。先后有六十多家黑土地联盟推广基地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主动报名参赛。按照竞赛方案,在北京德邦大为科技股份公司等单位支持下,顺利完成了竞赛活动,玉米平均亩单产竞赛成绩普遍比上年有较大提升,特别是在多个推广基地实现亩产吨粮的新突破,创出优异成绩,初步摸索总结出值得借鉴推广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暨梨树模式单产提升的配套技术措施和实施方法。
保护性耕作暨梨树模式玉米高产竞赛获得优胜产量的三十三个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受到表彰奖励,分别授于金、银、铜杯"德邦大为杯"。他们分别是,吉林省梨树县卢伟农民农机专业合作社等三个参赛单位获金杯奖(一等奖)、吉林省德惠市文兴农资合作社等十一个参赛单位获银杯奖(二等奖)、辽宁省铁岭县鑫昇地农机合作等十九个参赛单位获铜杯奖(三等奖)。

二、又培育、涌现出一批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暨梨树模式先进基地

在助力实施黑土地保护性耕作行动计划、认真总结和推广"梨树模式"中,黑土地联盟与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协同坚持把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推广基地的建设发展,作为一件重要工作来抓,紧密结合落实农业农村部黑土地保护性耕作高标准示范基地的要求,以加强技术关键环节指导为发力点、以农业现代单元建设为提升点、以拓展为基地服务方式为创新点,加强指导、重点培训、活动多样、常抓不懈。一批基地积极主动参加黑土地联盟活动,响应落实任务安排,在破解应用保黑土地技术难题、玉米单产提升、传播培训保护性耕作技术、总结优化“梨树模式"经验、实践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提质扩面、实现保黑土地与增产量双赢目标等方面,推广面积扩大、实施质量提升、引领作用突出、带动能力增强,发展成果突出。他们成为保护性耕作梨树"提质扩面”的样板、技术模式创新实践的基地、技术培训指导的课堂,玉米高产竞赛的榜样,进一步展现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暨梨树模式先锋队的作用,基地负责人晋升高级农技师、成为农民培训讲师、农机使用"土专家",当选劳力模范,被誉为保护性耕作的"头雁",合作社、家庭农场获得优秀粮食生产主体等荣誉,来自东北三省的27个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暨梨树模式推广基地受到表彰,授予先进基地称号。

三、确定第三批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梨树模式批示范推广基地

结合近几年农民推广基地建设取得的成效和积极带动作用,为进一步搞好“梨树模式"的扩面提质,加快促进提档升级,助力"梨树模式"研发科技成果的尽快转化落地,通过与中国农业大学承担国家科技部黑土地保育重大科技项目课题组协商,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和黑土地联盟,根据章程、宗旨,在社(户)自愿申报和基地推荐,组织基本条件筛选考核,研究确定了第三批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暨梨树模式示范推广基地,其中确定黑龙江省杜蒙县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暨梨树模式示范推广县;确定吉林省长春市九台区彩玉家庭农场等32个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暨梨树模式示范基地,颁发基地牌匾。

四、微信科技讲堂作完成讲座30期,作用与品牌效应得到进步得到提升

2023年是开办微信科技大讲堂的第五年,又安排举办讲座30期,50名专家、基地合作社农民,围绕推广保护性耕作和梨树模式主题,先后报告讲座、交流分享做法经验,收听达数万人次。科技大讲堂进一步成为联盟活动的一个品牌、推广保护性耕作中具有影响的载体、众人主动积极入群听讲座,也是黑土地联盟值得骄傲的一项工作。
一年来坚持老师专家与农民"土专家”同讲座,基地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农民"土专家",也成为讲座的主角,像吉林东丰县的赵新凯、辽宁昌图盛铁雍、榆树县的刘臣、长春市九台区的潘丙国、德惠市张文兴等,近二十几位农民登上讲座课堂,进行实践交流报告分享。紧密结合生产实际,指导作用更强。结合单产提升、低洼地"梨树模式"、丘陵半山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新情况新问题等,安排讲座交流,寻找传授破解办法和对策,在推广应用上起有了指导作用,受到了听众用户的欢迎。

 

五、坚持加强关键问题指导,科学破解应用难题

围绕春播生产遇到低温的难题,及时组织线上2023年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暨梨树模式推广基地春播生产对策线上交流会。直面困难,分析问题,支招对策,参加活动的基地都觉得对实际生产有指导意义。
围绕提升单产技术问题,举办了别具特色的技术交流活动。中国农业大学、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和吉林农大、农科院等国家队的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专家,与来自东北实践第一线的农民保护性耕作"土专家",围绕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如何提高单产、多打粮,实现保黑土地与增加产量双赢,同台进行技术与实践交流报告,专家讲理论、传技术、教要点,"土专家"说实例、谈实践、唠实招,优势互补,相得益彰。
围绕低洼地实施保护性耕作问题,借鉴汲取联盟梨树模式农民推广基地中部分低洼地保护性耕作技术应用模式与做法。以问题为导向,与承担“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黑土地耕地保育和粮食产能提升协同的梨树模式创新与示范”子课题--低洼地梨树模式技术体系创建和示范推广项目课题组,举办低洼地梨树模式技术应用实践专家农民研讨会,东北三省11个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与专家对低洼地梨树模式推广实践情况,进行了深入研讨,形成共识。

六、组织的农民研讨会实效明显,保护性耕作暨梨树模式应用大调研深入展开

深入组织开展好农民研讨会这一特色活动。在7月第九届梨树黑土地论坛上,组织召开黑土地保护梨树模式提质扩面经验交流研讨会,15个基地农民进行交流分享;在12月第九届梨树黑土地论坛实践篇上,组织了黑土地保护性琴暨梨树模式促单产提升农民研讨会。先进理念得到传播、实用经验大家分享、创新技术学习借鉴、管用招法相互传授,
围绕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暨梨树模式技术推广实施情况,先后多次深入到吉林、黑龙江省十多家基地,田间实查、交流座谈、总结做法、发现典型,问计实践,发现保护性耕作技术的创新实践,获得真知灼见的经验,为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技术精准、高质量实施寻求良策,形成的建议调研报告上报相关部门,并在巜中国农业综合开发》等杂志上登发。

七、调查、反映关于防止秸秆打包严重带土的问题,逐渐得到有关方面的关注和重视

针对秸秆过度打包离田,并严重带土,成为对黑土地一个新的潜在侵蚀的问题,黑土地联系通过大量调查和测查,召开研讨分析会,呼唤注意改变、遏制秸秆打包带土严重的问题。一方面利用多种渠道,向上级相关部门反映;另一方面通过撰写文章,呼唤社会重视,向新闻媒体通报,得到了新华社等媒体的高度重视,形成相关意见上报国家有关部门,得到重视,问题正在逐步关注,寻找解决之办法。

八、成功组织农民基地向总书记汇报三年梨树模式推广活动

"向总书记报告",这己是黑土地联盟连续三年组织这样活动。7月份,在微信群科技大讲堂,连续三次组织了以“农民基地向总书记汇报"为主题特殊意义的报告交流会。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梨树,提出“梨树模式值得总结推广"三周年之际,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暨梨树模式推广基地,向总书记报告三年来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暨梨树模式推广应用成果的活动。12位基地的合作社理事长、家庭农场主,怀着十分激动的心情,认真总结、全面回顾,对三年来推广实践、技术创新、取得成效、值得借鉴的做法经验等情况,做了报告交流。
九、组织编写和发布了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暨梨树模式促单产提升十大技术要点
组织征求农民实践做法、专家制编写制定,在年初正式发布了黑土地保护性耕作暨梨树模式促单产提升十大技术要点,并通过媒体宣传、培训教授、应用指导等,推动在生产作业中采用落地。
十、持续抓好培训宣传,进一步为基地充电,提升影响力
举办四期以基地为主要培育对象的培训专班,给基地人提供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吃偏饭",为人员素质的全面提升,充电助力。专家和3位农民专家,参加,
先后两次到吉林省广播电台乡村振兴直播间,进行黑土地保护性耕作专题直播节目,宣传黑土地保护性耕作,宣传梨树模式。协助办好〈黑土地发布》新媒体,在农民日报、吉林农民报和科学、中国农业开发、农业机械、农机市场等期刊上,发表保护性耕作相关文章10多篇,在《农机新闻网》、《头条》、《黑土地发布》等新媒体等发表文章达百篇以上。组织近30多位基地农民考察学习中国国际农机展。

主办:长春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局 承办:长春市农机技术推广总站
地址:长春市东荣大路569号  邮编:130032  电话:0431-84727250  传真:0431-84724562  电子邮件:tiantian.zhou@tom.com  
吉ICP备14006028号-1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