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学仁副省长在全省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日期: 2007-10-25   长春市农机发展服务中心   点击

同志们:
  这次全省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工作会议,主要目的就是动员全省方方面面的力量,研究部署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工作,全面启动和扎实推进国家落实给我们的试点工作任务。下面我讲三点意见。

  一、统一思想认识,深刻理解建设全程农机化示范区的重要性

  近几年来,随着综合国力的不断增强,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连续四年下发中央1号文件,出台强有力的政策措施,巩固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三农”工作呈现了前所未有的生机和活力。在这样大的背景下,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现代农业发展越来越引起各地的高度关注。从2004年国家就开始实施农机购置补贴,并逐年加大投入力度,今年在给予我省5100万元农机购置补贴的基础上,又从新增的8亿元农机购置补贴中,专门拨给我省1.66亿元资金,作为全国唯一的试点省,启动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这一重大决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农业机械化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对我省的亲切关怀,对粮食主产区的特别关爱。对此,各地各有关部门一定要站在全局的高度,进一步增强责任感、紧迫感,充分认识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的重要性。

  (一)建设全程农机化示范区,是发展农业机械化,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需要。发展现代农业,关键是用现代的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通过建设全程农机化示范区,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机作业水平;通过农业机械化这一物化载体,将现代农业先进科学技术应用到农业生产各个环节,从而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科技转化率,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在一定意义上说,农业机械化是衡量现代农业发展程度的重要标志,没有农业的机械化,就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因此,建设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可以为我省乃至全国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积累经验,探索路子,为加快建设现代农业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二)建设全程农机化示范区,是改进农业生产方式,保证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粮食问题始终是关系着中华民族生死存亡的重大政治问题。近年来,我国粮食产量始终保持在较高的历史水平,但在现有的条件下粮食增产的空间非常有限,保障有效的粮食供给仍然是一个长期的经济任务和政治任务。实现这一目标的一条有效出路,就是加强农业机械化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粮食增产奠定坚实的基础。国家在我省进行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试点,就是要探索改进农业生产方式的经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但是,近一个时期以来,我省土壤肥力下降,耕层变浅,土壤板结,涵养水分能力下降,水土流失问题比较突出,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以畜力和小型机械耕作为主的传统生产方式,无法有效地打破犁底层,改变土壤理化结构,难以将过剩的秸秆还田固本,提高土壤肥力,增强土壤的产出能力。通过推进农业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可以有效解决传统生产方式带来的弊端,有效地将农业新技术和农机化新技术集成配套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改变耕作制度,更新生产理念,进而转变生产方式,最大限度地提高生产能力,促进农民在更高的层次上进行联合与合作,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三)建设全程农机化示范区,是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农民增收的需要。“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问题。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的关键是做好“内部挖潜和外部拓展”这篇文章,就是挖掘农业内部节本增效的潜力和拓展外部增收渠道。我省大部分地区土地平坦,耕地集中连片,适合进行大规模机械作业。建设全程农机化示范区,通过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将机具、资金、技术、人才等有效整合,解决了农机部门包不了、村级集体统不了、一家一户干不了的问题,满足了农户之间对农业机械的不同需求,提高了农业机械的使用率,带动了农业机械化的发展,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促进了农业由分散经营向规模经营转变,由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转变,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土地的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推动了农村分工分业,把大批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加快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促进了二、三产业和劳务经济的发展,从而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我省榆树市弓棚镇通过发展农业机械化,不仅有效地减少了耕作时间,降低了农民的劳动强度,加快了新品种、新技术的应用步伐,而且使斤粮成本降低了20%以上,农民收入实现了“倒三七”,既从粮食中获得的收入占30%,从二三产业和劳务经济中获得的收入占70%。这种增长方式的变化,为有效增加农民收入,孕育了难得的机遇和巨大的空间。

  总之,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不仅意义重大,影响深远,而且机遇难得,任务艰巨。这既是国家全程农机化的示范工程,也是我省现代农业发展的引导工程,增产百亿斤粮食的保障工程,促进农民增收的富民工程。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增强政治意识,务求取得成效,让党中央、国务院满意,让农民群众满意,让社会各界满意。

  二、明确工作目标,统筹安排好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各项任务

  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地点的选择,主要根据国家对示范区建设的总体要求,考虑我省实际确定的。示范区建设的地点主要确定在我省中部长春、四平、松原和辽源市。根据各县(市)现有发展情况,把那些现阶段粮食总产在10亿斤以上的;目前农机化基础较好的、农民群众积极性较高的、农民自筹能力较强的;耕地相对集中连片、生产技术条件较好的县确定为试点县(市)。根据这样一个标准,2007年确定榆树、德惠、九台、农安、公主岭、梨树、伊通、双辽、东丰、东辽、前郭、乾安、扶余、长岭、梅河口为建设地点。其中12个县(市)以玉米作物为主建设全程农机化示范区,3个县(市)以水稻作物为主建设全程农机化示范区。

  全面推进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要做到“六个”明确。

  一是明确思路。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就是要通过在中部粮食主产区实施玉米、水稻生产的全程机械化,全面提升现代农业装备水平,优化农机装备结构,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实现农业区域化和专业化,转变农业生产方式;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使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中分离出来,加快农村二三产业和劳务经济发展;拉动和培育地方农机工业恢复和发展,推进农机服务体系建设;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合作经济组织发展,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优势农产品产业带建设,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农民增产增收。

  二是明确目标。全程农机化示范区规划建设目标:到2010年总投入23亿元,在中部粮食主产区建设1000万亩全程农机化示范区,辐射带动面积1000万亩,实现2000万亩玉米、水稻耕种收等主要生产环节机械化生产;示范区主要粮食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70%;实现粮食增产25亿斤;节本增效25亿元;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发展到2500个;示范区内60%的耕地由合作经济组织覆盖,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10万人;水田机械地方农机工业产品占有率由现在的10%提高70%,玉米机械由现在的5%提高到50%。
  2007年预算总投资4.76亿元。其中:国家投资1.66亿元,省财政投资1亿元,农民自筹2.1亿元,启动建设全程农机化示范面积200万亩,扶持农机合作组织500个。

  三是明确建设规划。要坚持规划先行。省里的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规划要尽快完善、报批、下发,各实施县要根据省里的规划制定详细的实施方案。要把建设目标、地点、规模、项目承担主体、建设内容尽快明确下来。各县(市)要按照省里的总体部署,并根据本地农业机械化实际和未来发展需要,科学合理地确定建设内容,使建设资金充分发挥效益,避免重复建设。

  四是明确建设主体。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资金采取国家扶持、省级配套和农民自筹的投资办法。农机具购置按国家、省与农民自筹3:2:5的投资比例进行分摊,场、库、棚建设由财政资金给予适当补助。所以要将那些积极性高、基础条件好、自筹能力强的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作为建设主体。要对现有的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的情况进行详细的摸底,掌握第一手材料,使建设主体的确定做到有的放矢。本着“公助民办”和“谁建设、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明晰产权关系,切实保护建设主体的正当权益。

  五是明确经营模式。扶持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壮大起来,目的就是要通过市场化、专业化的办法来促进农业生产全程机械化的发展。所以,指导好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组织搞好市场化运作,确立一条自己得益、群众受益、社会获益的经营模式,就显得非常重要。从我省的实际看,以农机大户为主体的农机合作经营组织,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有效途径,有的地方农机合作组织已成为发展农村经营合作组织最有效途径。以农机化服务为桥梁和载体,把农机大户、种粮大户、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和社会投资者联接起来,有效地整合了土地、资金、农机具、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即提高了农机合作组织成员的收入,又提高了农民组织化程度,是被实践证明了的有效的经营模式。

  六是明确科研方向。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资金是保障,装备是基础,科技是关键。要努力把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成为科技研发的试验基地,科技推广应用的重要载体。要组织科研单位、大专院校和生产企业,重点开发研究一批先进适用、性能优良、质量可靠的农业机械,提升地方农机产品的装备能力和应用水平,同时拉动地方农机生产企业的壮大和发展。积极研发推广农机农艺相结合的创新技术、耕作模式和适用品种,真正形成先进技术和先进机具相配套的农机推广应用技术体系。要逐步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力度,今年在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资金中,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资金,重点用于科研推广项目研发补贴。各地也要加强这方面的投入,通过科研推广项目定向招标的办法,推动本地的农机科技创新。

  三、强化组织领导,确保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取得实效

  (一)加强组织领导。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工作既涉及面广,时间紧、任务重,不仅要全面完成各项任务,还要为全国提供经验。因此,各县(市)各有关部门必须加强领导,搞好配合,做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实、抓好。省政府对这项工作非常重视,成立了专门的领导小组,组长由我来担任,副组长由守臣、化文同志担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由省农委、省财政、省发改委、省科技厅、省农发办、省农科院、省开发行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省农委。各部门要各尽职守、各尽其责、分兵把口、协同作战。省农委作为第一责任单位,要抽调精干力量和得力人员来负责这项工作,省财政厅要做好资金落实和监督管理,其他部门也要从自身职责出发做好配套工作。各项目县(市)政府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省政府将与项目县政府签订责任状,建立目标责任制,确保工作责任落实到部门和人头。各辐射县也要加强组织领导,做好与项目区的衔接工作。

  (二)加强制度建设。制度建设是确保项目建设健康顺利进行的基石。这次大规模的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没有现成的模式和经验可以借鉴,没有现成的路子可以走,因此制度建设尤为重要,这也是国家开展试点的一项重要任务。制度建设主要包括工作程序、资金管理、项目管理、机具管理等一系列关键环节。省农委、财政厅要尽快研究制定示范区建设的相关制度,形成规范严密、运转协调、组织有力的制度体系,并组织好贯彻实施。各地各部门都要严格按照制度要求开展工作,确保示范区建设有序进行、健康发展。

  (三)加强项目管理。项目建设是示范区建设的核心内容,项目管理不好,有可能造成不必要的损失浪费,使项目计划无法落实,搞不好还很容易出现套取国家资金,倒卖机具等问题,因此,必须强化项目管理,严把项目评审、招标、供货、验货等关键环节,建立农机具备查档案,实行定期、不定期跟踪审验制度,确保项目建设过程中阳光透明,规范操作,环环相扣,监督有力,不出纰漏,不出差错。

  (四)加强监督检查。监督检查是保持正确的工作方向、推进工作的有效手段,也是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要建立严格的监督检查机制,针对不同阶段、不同项目、不同进度制定相应的检查方案。要组织认真负责的专家和工作人员,组成监督检查组,直接深入到建设的第一线,对工作进行监督检查。要实现监督检查的经常化、制度化。由于监督的环节多、项目多、对象多,因此要对工作人员加强思想教育、政治教育,使他们端正工作态度,克服为难情绪,一丝不苟、有始有终地把监督检查工作做实做好。要探索建立绩效督查机制,对于又好又快实施项目建设的县(市)、乡镇、科研推广单位、农机大户和农机合作组织给予必要的奖励。

  (五)加强宣传引导。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是一项全新的工作,需要统一方方面面的认识,调动方方面面的积极性,特别是农民群众的参与热情。因此,要广泛开展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切实营造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的良好氛围。要采取多种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形式,积极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完整理解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的目标和要求,深刻领会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的重大意义,激发和调动农村基层干部和广大农民群众的参与积极性,使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成为广大群众的自觉行动。要及时总结和宣传典型经验,发挥典型的示范引导作用,用先进鞭策后进,用感召力激发各方的建设热情。

  同志们,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情况复杂,时间紧迫,任务繁重,我们一定要知难而进,抢抓机遇,合力拼搏,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各项工作任务,为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

主办:长春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局 承办:长春市农机技术推广总站
地址:长春市东荣大路569号  邮编:130032  电话:0431-84727250  传真:0431-84724562  电子邮件:tiantian.zhou@tom.com  
吉ICP备14006028号-1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