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意见

日期: 2011-07-15   长春市农委   点击

    长春是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也是农业资源禀赋最好、粮食增产潜力最大的地区之一。近年来,在国家扶持粮食主产区政策的大力推动下,长春农业发展迈上了新台阶。但是,我市农业基础设施和科技支撑能力仍然薄弱,农业生产效率效益依然不高,农业资源可持续利用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根据中央和省有关农业农村工作政策精神,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和长春经济的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率先发展,进一步发挥农业资源优势,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探索具有长春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现提出以下意见。
    一、总体要求、发展目标和基本思路
    (一)总体要求。坚持农业基础地位不动摇,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把建设现代农业作为振兴长春经济的基础支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夯实农业发展基础,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强化农业科技支撑,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全面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把长春建设成为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基地、全国乃至世界重要的农产品加工基地和农业现代化示范基地。
    (二)发展目标。到2015年,长春市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在200亿斤以上,畜禽饲养总量达到9.7亿头(只),肉、蛋、奶产量分别达到360万吨、51万吨和18万吨。农业科技贡献率达到60%,农产品加工率达到70%,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耕地灌溉率达到30%,农业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6以上,农业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现代农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三)基本思路。准确把握“十二五”时期农业发展主题,突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条主线,从长春农业的实际出发,落实工作举措,努力推进“七个转变”。一是加快推进农业生产目标由单纯追求总产增加向提高单产、优化结构和增加效益并重转变;二是加快推进农业增长动力由主要依靠土地、农资消耗,向更加依赖科技和资本驱动转变;三是加快推进农业生产方式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活劳动投入,向更加注重可控的设施生产和机械化转变;四是加快推进农业经营主体由兼业化的小农户,向专业化的现代农业市场主体和经营大户转变;五是加快推进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六是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多功能并重转变;七是加快推进农业发展内涵由注重一产,向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
    二、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四)稳定发展粮食生产。把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作为首要任务,不断加大投入,加速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全力打造国家粮食核心产区。重点建设优质专用玉米产业基地,着力提高单产、增加用途。加强优质水稻生产基地建设,推广标准化栽培模式,扩大示范区规模。加强优质大豆生产基地建设,改善品质、提高产量。深入实施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发挥其示范带动作用,促进粮食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全面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五)突出发展特色农业。抓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科学制定蔬菜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实施“万顷蔬菜基地”工程,推进蔬菜生产的规模化、设施化和标准化。到2015年,全市蔬菜面积发展到7.6万公顷,重点蔬菜生产基地全部实现无害化,城市蔬菜自给率达到80%。发展壮大君子兰产业,重点建设好城区5个“百公顷君子兰种植园区”。到2015年,全市君子兰基地发展到380公顷,养兰5亿株。大力发展特色农业,重点建设20个特色经济作物种植区,加快发展绿色农业、生态农业、都市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
    (六)积极发展现代畜牧业。以打造国家优质畜产品安全生产基地为目标,推进畜牧业扩能升级。重点建设生猪、肉牛、肉鸡、肉鹅、乳品、梅花鹿和肉兔七大产业园区。支持标准化健康畜禽养殖场(小区)建设,高标准建设现代化养殖示范园区。大力发展生态型畜牧业,推广清洁生态养殖技术,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实施良种繁育工程,加强良种基地建设,构建畜禽良种繁育体系。加快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完善市县乡村四级动物防疫体系,确保畜牧产业及产品安全。到2015年,畜牧业增加值达到152亿元,标准化健康畜禽养殖场(小区)达到2000个。
    (七)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坚持以生态建设和资源培育为主导,造林绿化与产业发展并重。加强育林和管护,突出抓好城郊高标准防护林体系工程、农田防护林更新改造工程、山体沟壑水土保持林工程、村屯绿化工程、绿色通道达标建设工程等林业重点工程,“十二五”期间森林覆被率达到16.25%。加快林业产业发展,提升林业经济总量。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完善林木采伐管理制度,规范林地林木流转制度,建立健全促进林业发展的长效机制。
    (八)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把农产品加工业作为发展县域经济和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建设世界级玉米化工和农产品加工产业基地,打造长春绿色食品城。加大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专项资金的支持力度,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千亿级增产工程,培育产业集群,提高精深加工水平,延伸产业链,实现生产规模化、质量标准化、产品品牌化。2015年,农产品加工业产值达到2000亿元,其中玉米加工业产值完成1200亿元。
    三、加强现代农业基础条件建设
    (九)加强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把农田水利作为农村基础设施的重点任务,创新水利发展体制机制,严格水资源管理,强化对农村水利建设的统一规划,组织引导和监督协调,促进农田水利建设的健康发展。建立水利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积极争取国家和省水利基础设施专项资金,不断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吸引社会资金投向重大水利设施建设。完善县级农田水利规划,加快饮马河、松沐、松城3大灌区改造,全面推进波罗湖、雾开河、新凯河等25个涝区治理,提高水利工程防洪除涝和灌溉能力。
    (十)大力发展农业节水灌溉。采取经济、科技、行政等综合措施,全力推进节水型农业建设。加快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和灌排泵站更新改造工程建设,完善田间末级灌排沟渠,推进应急抗旱水源建设,扩大节水灌溉面积。积极推广应用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技术和装备;大力发展旱田节水灌溉,启动实施20万亩节水灌溉工程项目。
    (十一)改善和提高耕地质量。大力推进基本农田建设,利用农业发展银行中长期政策性贷款,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加强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复垦力度,合理规划后备耕地资源,进行宜耕地、废弃地、荒草地、滩涂地的复垦整治,扩大耕地面积。组织实施沃土培肥工程,鼓励增施有机肥、种植绿肥和秸秆还田,扩大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到2015年,开发整理宜耕后备土地10万公顷,改造中低产田60万公顷,治理黑土区水土流失面积650平方公里。
    (十二)科学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实施人工增雨作业系统三期工程和县域防雹网二期工程建设,充分发挥人工影响天气在抗旱、防雹、水库蓄水和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的作用。建立现代农业气象支持保障服务系统,加强气象灾害监测、预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强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和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切实提高气象保障能力和服务水平。到2015年,人工增雨机动作业服务能力实现全覆盖,雹线防雹覆盖率达到43%,农村气象灾害防御能力和农业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高。
    (十三)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机保有量,优化农机装备结构,落实国家购机补贴政策,积极推广大马力、高性能、节能环保和复式作业机械,推广农机农艺集成配套技术,提升农机作业水平和作业质量,在玉米收获、水稻插秧等薄弱环节率先突破,推进农业生产全过程、多领域机械化。抓好200万亩全程农机化示范区建设,重点推进榆树、九台农机化示范区建设。创新农机服务组织形式,大力扶持发展农机专业合作社、农机大户和农机协会,壮大农机经纪人队伍,支持开展大型农机租赁业务。加强农机化技术推广、农机安全监理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到2015年主要粮食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5%以上。
    四、强化现代农业科技支撑体系
    (十四)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坚持实施“科教兴农”战略,加快农业科研创新步伐。完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推进农业技术集成化,重点在良种培育、丰产栽培、农业节水、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科学储粮等方面实现新突破。整合现有科技资源,支持和鼓励在长农业高校、科研院所围绕现代农业的重点产业、重大项目和关键领域进行科技攻关,完善玉米、大豆两个国家级工程研究中心,鼓励大成、皓月、华正等大型骨干龙头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十五)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加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健全运行机制,完善设施条件,全面提升公共服务能力。重点抓好玉米保护性耕作和水稻标准化栽培两项重大技术应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先进适用技术的推广普及。深入开展“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奖”活动,引导各级农业教育、科研、农技推广机构和农民专业技术协会承担农技推广、科技培训等服务项目。到2015年,全市农业良种化率、先进适用技术覆盖率全部达到100%。
    (十六)全面推进农业信息化。积极推进农业生产经营、农产品加工销售、粮食仓储流通、劳动力转移就业和农业气象条件监测、预测和评估的信息化,重点发展面向种养业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及龙头企业的电子商务服务。加强和完善市级农业信息平台建设,整合信息资源,实行信息采集、会商、分析预测和对外发布的规范化管理。积极推进农村基层信息服务站点建设,强化农村信息员队伍管理。以“长农网”为核心,实现市、县、乡、村四级信息服务网点的高效运转。
    (十七)加快培养新型农民。充分发挥农村文化、教育、科普、农技设施的作用,以科技示范户、农机大户、从事种养业的骨干农民和村干部为重点,推进农民培训职业化、规范化、标准化,培养懂生产、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支持有技术、有资金的外出务工农民回乡创业,带动农村就业和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改善农村办学条件,加快发展农村职业教育。
五、创新现代农业经营机制
    (十八)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把培育壮大龙头企业作为建设现代农业、培育优势农产品的主攻方向,完善和壮大十大加工体系,做大做强我市第二大支柱产业。培育壮大龙头企业群体,重点支持大成、皓月、华正等一批市场开拓能力强、经营规模大、辐射带动面广的骨干龙头企业发展。加快基地建设步伐,建好“第一车间”,保证稳定、充足、优质的加工原料供应。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经营模式,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定向投入、委托生产、保护价收购、入股分红和利润返还等多种形式,与农户建立稳定的利益联结。统筹城乡资源,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化经营,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规模和水平。
    (十九)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在坚持农户家庭承包经营的基础上,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规范有序流转。加强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管理和服务,开展土地流转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建立健全县、乡、村三级土地流转服务平台,规范土地流转行为。积极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土地规模经营主体,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严格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探索规模经营的新途径、新办法。
    (二十)走新型合作化道路。进一步完善政策措施,引导和扶持种植、养殖、农机、流通等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认真落实新增农业补贴适当向农民专业合作社倾斜的政策,推进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示范社建设。鼓励支持有条件的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参股龙头企业和参与兴办农村资金互助社。指导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制度建设,创立自主品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到2015年,全市每个村都要有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
    六、完善现代农业市场流通体系
    (二十一)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要科学规划,突出区域优势,建设一批集物流、检验、信息于一体的特色农产品市场,增强辐射带动能力。全面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和“农超对接”工程,建设农产品直销采购基地。完善以国有粮食企业为主渠道、市场主体多元化的粮食购销服务网络,鼓励种粮大户、生产加工企业及专业合作组织参与期货贸易。
    (二十二)增强农产品运输能力。利用国家相关扶持政策,支持农村交通设施建设,畅通农产品绿色通道。重点抓好蔬菜及果品批发市场、粮油现货交易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长东北大型农产品现代物流基地和长春农机现代物流园区,建设现代化的物流基础设施和物流公共信息平台,创新物流业态,推进物流企业向集约化、协同化方向发展。
    (二十三)完善粮食仓储设施。优化粮食仓储设施布局,推进储粮多元化。支持国有粮食企业和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设仓储设施和承储国家政策性粮食。支持粮食企业扩大仓储能力,增加烘干设施,提高质量检测水平。组织实施农户科学储粮专项,普及科学储粮。到2015年,粮食企业新增仓储能力9.5亿斤,建设农户标准化新型储粮仓30万套。
    (二十四)加快推进“新网工程”建设。加快供销体制改革,推进基层社有企业股份制改造,创新供销经营业态。以区域物流配送中心、农资放心店建设为主导,加快生产资料购销、农副产品购销、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等经营网络建设,促进城乡经营服务网络对接,用连锁经营、统一配送等现代流通方式改造和提升传统供销经营网络。
    七、促进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二十五)促进农业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建立循环农业示范点,推进农作物秸秆、畜禽粪便、林木加工剩余物等农林废弃物的循环利用,提高产品附加值。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种养业一体化。积极发展生物质能源、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增加清洁能源供应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卫生状况。
    (二十六)加强农业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保护黑土地资源,以有机培肥为基础,定向培育退化黑土和薄层黑土。教育和引导农民科学使用化肥、农药、农膜,加快农防林残次林带改造,促进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控制和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
    (二十七)大力发展绿色和有机食品。把推进农业标准化作为转变农业生产方式的重要手段,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和有机食品,鼓励开展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培育和打造一批具有较高知名度、具有长春特色的绿色农产品品牌,扶持创建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强绿色农产品认证标准、检验、监管、推广和服务体系建设,重点培育和建设绿色农产品批发市场,鼓励企业在城市建立绿色农产品连锁超市。到2015年,全市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1000个,认定基地300万亩。
    八、统筹城乡和工农业发展
    (二十八)积极推进城乡双向一体化。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创新政策措施,推动城市和农村之间资源的优化配置、要素的合理流动,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重点开展好奢岭、富峰、兴隆山、劝农、合隆、卡伦等六个城镇的城乡双向一体化试点,加快与中心城市的连接,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促进城乡人口双向流动。
    (二十九)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全面实施“百村示范、千村提升”工程,抓住长吉一体化发展的战略机遇,统筹谋划布局,连线成片建设一批中心镇和重点村,打造一批生产发展快、建设标准高、特色鲜明的示范村。省、市两级示范村要出精品、出样板,通过典型带动,整体提升新农村建设水平。继续实行市级领导联乡包村制度,重点抓好乡容村貌综合治理、农村饮水安全、清洁能源、乡村道路、住房改造、信息畅顺、村屯美化绿化及农村社区建设等工作。
    (三十)努力构建协调发展的新机制。按照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要求,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统筹推进农村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把推进城镇化作为长吉一体化的重点,突出抓好四县(市)县城和兴隆山、卡伦、米沙子、奢岭等重要节点城镇建设,加快打造以长吉为核心的中部城市群。其他重点城镇要按照布局合理、特色鲜明、功能完善的要求,不断强化产业支撑和吸纳人口的能力。继续实施县域突破战略,突出抓好县域工业集中区建设和重点项目建设,全力推动产业集聚和企业集群,加快经济强乡(镇)建设,不断壮大县域经济实力。通过城镇化和工业化发展,带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实现一产与二、三产同步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同步增长。到2015年,一产增加值达到350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突破10000元,县域经济占全市GDP比重达到30%以上,四县(市)全口径财政收入都要超过10亿元。
    九、完善政策支持体系
    (三十一)加大投入力度。抓住中央各类农业投入继续向粮食主产区倾斜、继续加大农业补贴力度的政策机遇,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的各项资金支持。按照中央“总量持续增加、比例稳步提高”的要求,稳步增加农业投入,确保财政支出优先支持农业农村发展,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优先投向农业基础设施和农村民生工程,土地出让收益优先用于农业土地开发和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探索政府财政性强农惠农资金与银行信贷资金相互结合的有效途径,采取贷款贴息、投资补助、以奖代补、费用补贴等方式,引导社会力量投资现代农业建设。
    (三十二)完善农村金融体系。鼓励各类金融机构拓展农村金融市场,支持社会资本参与设立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逐步形成分工合理、竞争有序的农村金融体系。金融机构要针对农业生产特点和农民实际需求,合理确定农民生产性贷款期限。鼓励县(市)区政府按照有关规定,建立政策性农业投资公司和农业产业发展基金。探索建立财政扶持农业保险的机制,逐步扩大农业保险品种和覆盖区域,完善理赔制度。
    (三十三)统筹各类强农惠农资金。进一步完善涉农资金管理办法,加强各部门在涉农投资安排、规划编制、项目审核、投资计划编制下达、项目组织实施等环节的沟通和衔接,积极推进强农惠农资金整合。以县域为基本单元,整合使用性质相同、用途相近的资金。积极推动各类财政补贴资金整合和统一发放,简化补贴手续,降低操作成本。
    (三十四)开展相关试点工作。积极向国家申报和争取,组织开展农业综合开发“民办公助、先建后补”试点。结合本地实际,积极开展现代农业发展综合试点,在推进土地规模经营、发展农业专业合作组织、推动农业综合机械化、完善金融手段、创新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等方面,探索行之有效的措施和方法。
    (三十五)提高农业对外开放水平。充分利用长吉图开发开放先导区建设的有利契机,积极建设长春特色农产品基地和出口食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鼓励农产品加工出口,大力发展外向型农业。加强同国内外的农业科技合作与交流,支持有实力、有条件的农业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省内外、国内外大型农业企业到我市投资兴业。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是一项艰巨的战略任务。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切实加强领导,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提高认识,齐心协力,各尽其责,抓紧研究落实各项政策措施,农业部门要加强组织协调和督促检查工作,调动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积极性,万众一心为实现“十二五”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目标而奋斗。

主办:长春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局 承办:长春市农机技术推广总站
地址:长春市东荣大路569号  邮编:130032  电话:0431-84727250  传真:0431-84724562  电子邮件:tiantian.zhou@tom.com  
吉ICP备14006028号-1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