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吉林省“千亿斤粮”工程建设的几点建议

日期: 2023-02-06     点击

2022年,吉林省坚持把粮食生产作为头等大事,启动实施了“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工程,以更高水平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贡献吉林力量。“千亿斤粮食”工程是粮食生产能力的标志,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标志,是农业强省的源动力。从目标看,意味着在当前我省粮食总产800亿斤的水平上再提高25%左右,达到2030年的1000亿斤。我认为这一目标是完全可以实现的,实现的关键是农业现代化。下面我结合自己近年来的工作实践谈几点个人思考。

 

一、实现千亿斤粮工程的路径

1、通过土地规模经营,提高种粮科技水平,可以使黑土地的良田单产实现15-25%的增产。

目前,吉林省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仍是一家一户的小农户,农户作为农业生产的基本单位关系到农业生产力和粮食生产发展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由于作物品种选择、科学施肥、病虫草鼠害综合防治等技术集成程度不高、到田率不高等原因,各经营主体之间粮食产量存在着显著差异:一是同一区域农户之间、合作社之间的粮食产量差异一般在3000斤左右,有的达到5000斤左右;二是不同区域间农户之间、合作社之间的粮食产量也存在着较大差异。

2、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可以快速提升风沙地、低洼地和盐碱地的产量水平。以风沙地为例,如果实现水肥一体化,平均可增产5000斤以上,干旱年份更加明显。

3、通过加强科技攻关和应用,提升粮食生产的技术支撑能力。农业生产的区域性和社会性特点,科技攻关加强农艺、农机、气象和植保等部门的联合协作,实现互通有无,实现科技协同、精准应用。

二、建议

1、黑土地保护要持续加强,推动梨树模式“扩面提质”为千亿斤粮食工程目标打好基础。

吉林省每年由于风蚀水蚀、旱涝频发所导致耕地生产力下降也是制约粮食生产稳定增长的一大因素。而梨树模式的核心是秸秆覆盖还田少耕免耕,主要作用减少或杜绝土壤的风蚀和水蚀,进而实现保水抗旱、提高土壤肥力、维护耕地健康,保障粮食高产稳产的重要措施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吉林后,我们按照总书记“认真总结梨树模式,然后向更大面积推广”的指示精神,在梨树模式“扩面提质”方面进行了一些实践和探讨。一是在提质方面,中国农业大学与梨树县人民政府共同完成了建设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和研制多功能免耕播种机,现代农业生产单元建设2021年受到了国务院的表扬;多功能免耕播种机已通过吉林省农业农村厅产品鉴定,获得了国家知识产权局颁发的实用新型专利;二是在扩面方面,建立了本县、本省和东北区域的梨树模式示范基地网络,建立了黑土地发布平台,建立了黑土地保护与利用科技创新联盟,建立了黑土地保护会商机制,定期开展大讲堂等活动。

2、高标准农田建设要突出重点,调整优化政策,建立机制。

农田水利工程是粮食生产的基本保障,对农业生产环境的改善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点要向易旱和易涝的乡镇地块倾斜,投入产出比高,对稳定提高产量意义重大;二是对已建高标准农田要根据建设的不同年份进行一定修缮、改进和提高;三是建立高标准农田的管理、维护、督察等运行机制。

3、土地适度规模化生产经营的现代农业生产体系建设要加快推进,不断提升技术集成度,使农民增产又增收。

从梨树县近三年的实践情况看,稳定推进土地规模化生产经营主要有三大举措:一是保障农民认可的投入水平和保障农民认可的产量水平,即采取“双保全统”的土地托管方式比较适合目前的生产实际。双保是指成本和产量保障,全统是指合作社统一生产资料、统一种植模式、统一田间管理和统一收获。此种形式,土地规模化相对稳定,节粮减损程度高,合作社有责任,没有风险;农民实现了比自己种地成本不高,产量还不低,效益与市场波动同步的效果;二是农业保险由成本险向收益险转变,可有效推进土地规模化。三是建立了以国企为主协同联盟助力合作社等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三年来我们同中国农业银行、农村信用社、中粮集团、北大荒集团和八达药业等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和尝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在科技攻关和应用方面要突出联动、突出标准和发挥乡土人才的作用。

一是建立“政府+院校+企业+合作社”互动机制。以多功能免耕播种机为例,就是专家学者提出理念和可行性分析,与企业、合作社等进行互动交流实现的。二是建立覆盖县乡村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网络,解决农业科技地域性差异的问题,解决农民对农业科技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问题。三是推进省级或区域级的农业标准、规范的制定。主要包括技术标准、管理(合作社)标准和操作者(农机手)标准,实现农业生产的系统思维和整体提升。四是进一步开展不同类型、不同级别的农民职称评定工作,并赋予相应的政策倾斜,以促进农民学科学用科学的热情,吸引、促进高素质人才投身到千亿粮工程建设中来。

监制:李保国   王贵满   
执行总编:张继红
值班编委:赵艳红
审核:卢奕丽 王影
编辑:单   哲  冯吉            


主办:长春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局 承办:长春市农机技术推广总站
地址:长春市东荣大路569号  邮编:130032  电话:0431-84727250  传真:0431-84724562  电子邮件:tiantian.zhou@tom.com  
吉ICP备14006028号-1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