杀红了眼的拖拉机行业,为什么仍有“不知死活”的企业争相进入?

日期: 2023-06-27     点击

(来源:四季为农)

      最近在山东境内考察期间,获悉两家颇有背景、实力强悍的农机生产企业推出了新的拖拉机品牌,这也意味着国内拖拉机行业新添了两家竞争对手。

 

     对于一个长期关注国内拖拉机产业的半吊子专家,笔者在这里想提出触及灵魂的一问:国内的拖拉机行业本来就是杀红了眼的红海市场,再加上国四大幅涨价市场滞销的大背景下,为什么仍然有不知死活的企业源源不断地进入呢?

 

     答案当然在这些企业的掌门人的大脑里。通过与企业家及企业的拖拉机业务的负责人的交流,结合笔者多年对行业的深入思考,在此梳理出一些观以供探讨。

 

01

“三高”产品,无与伦比的投资价值

      笔者认为从产业投资的角度看,最有价值的农机当属“三高”产品:高频购买、高频使用、高频更新(换机)。


    “三高”农机品类为什么价值高呢?因为“三高”产品有可持续需求特点,而像烘干机、烤烟房、手扶插秧机等农机就不具备“三高属性”,高频率购买和高频更新的原因都是高频使用,拖拉机为上百种农机具的提供动力,一年要更换不同的机具作业,在农机里拖拉机是使用频率、利用率最高的农机,甚至可能是唯一。


     频繁更新让企业的生产线每年都能得到充分的利用,企业投资回本率高,回本周期短,经营风险低。资本都厌恶风险,拖拉机可称为投资的避风塘,当然会有企业如过江之鲫,源源不断的加入。


    “三高”还算不上拖拉机的最核心价值,拖拉机的核心价值是全球需求量最大的农机品类。


      据德国农协数据,全球拖拉机、联合收获加上农机具等大类农机市场规模约为16000亿元,其中拖拉机约为7500亿元,占比约45%;在国内市场看,依据农机购置补贴系统数据,2022年通过补贴系统销售的拖拉机约为430亿元,外贸约为50亿元,加上国二市场机等约为500亿元,在国内大类农机销售额中的占比约为44%,与全球水平相当,而国产谷物联合收获机年销售额约为200亿元,约为拖拉机销售额的二分之一,可见拖拉机的价值。


     所以,从全球,乃至国内的市场需求看,拖拉机是产值和销售值最大的农机品类,全球排名前10的农机生产企业,都以拖拉机为主业。


     纵观全球市场,如果没有把拖拉机作为第一主业的农机企业,不可能成为行业的领头羊,可见拖拉机在农机产业,以及企业在行业内竞争的重要性,所以拖拉机当属农机企业的战略性产品。


     刚性需求,“三高”属性,巨大的需求量,海量的后市场商机,决定了拖拉机是农机行业具有无与伦比的投资价值但凡有追求的农机行业,都不会错过拖拉机的商机。

 


 

02

仍然有利可图

    “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天下熙熙,皆为利来”,行业是否有利可图,是新晋企业进入一个行业的最原始的冲动,无利可图的行业只有傻子才会贸然闯入。

 

      拖拉机行业有240个品牌,是典型的红海市场,也是国内竞争最激烈的农机品类,低价格是最主要的竞争手段,红海市场,难道还有利可图吗?

 

      答案是肯定的换一种思路来看,既然行业内已有240多个拖拉机品牌,且今年仍然有实力强悍的企业进入,恰恰说明拖拉机行业有利可图,且利润丰厚,要么如何养活得起这么多的企业?

 

       纵观欧美、日韩、中国台湾地区等成熟的农机市场,凡是成熟的行业,都是低毛利或微利,企业都只能获得平均利润,行业内也只有少数几家寡头企业,这些寡头企业的优势是规模优势,没有规模优势的中小企业早就退出了市场,企业退出市场的原因是无利可图,所以国内有240多家拖拉机品牌,竞争激烈是表象,背后的逻辑则是行业仍然有很丰厚的利润。

 

以上说的是国内拖拉机行业利润仍然丰厚的现象,但并没有回答原因。

 

国内拖拉机行业利润仍然丰厚有两个主要原因:其一是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政策托底;其二是跨国公司的进口产品撑起国内拖拉机行业的利润空间。

 

2023年很多省、区对拖拉机的补贴比例已经降到了15%以下,基本达到《2020-2023国家农机购置补贴指导意见》里指出的三年内对保有量大技术含量低的拖拉机等农机产品补贴比例降到15%以内的政策目标。

 

在这里我们要反思一下从2020年开始政策性降补的初衷和原因,正是因为进入补贴系统的拖拉机价格虚高,补贴比例不合理,上产能太厉害,行业过热,快速累积的风险太大,所以农机化司才会大幅度地调低拖拉机单机补贴额度和补贴比例,虽然已经降到15%了,但仍然有240家企业不肯离开,说明行业仍然是有利可图的。

 

再说说跨国公司撑起了国内拖拉机行业的利润空间。2023年补贴系统数据显示,约翰迪尔6M-2104(G4)国内售价85万-90万元,凯斯纽荷兰PUMA2104国内售价84万-86万元,东方红LD2104(G4)国内售价约28万-32万元,如果是潍坊系低线品牌,200马力拖拉机价格在25万左右,其间65万就是国内品牌的生存空间。

 

再看看中轮拖,久保田M954-KQ(G4)19.5万-23万,M854-KQ(G4)18.5万-19.5万;华夏XT1004(G4)售价8.5万-9万,沃得WB1004-1售价8万-10万,久保田与国产10万元的差距就是国产中轮拖生存的空间。

 

从行业生态的角度,有约翰迪尔、凯斯纽荷兰、久保田等跨国公司的存在,是国内农机之福,这些跨国大公司带来了先进的技术、优质的产品和先进的管理理念和金融、保险等先进的营销工具,为国产品牌树立了追赶的目标,同时跨国公司的高价产品也为国产品牌撑起了生存空间,只要这个价差存在,国产品牌,尤其是小品牌就不会轻易退出。

 

所以,从现有拖拉机企业数量,仍然有实力雄厚的企业进入,以及跨国公司撑起的价格空间等因素来看,国内拖拉机行业仍然属于利润空间较大的行业,留下的和新进入的都有利可图。

 

03

产业链成熟,进入门槛更低

国内拖拉机行业有两种配套体系,一种是以一拖东方红为代表的内部配套供应,一拖集团内部能生产完整的发动机、变速箱、前后车桥、离合器、驾驶室、电控系统等;另一种是以雷沃为代表的社会化配套体系,总成或总成壳体、齿轮、轴类等外购,当然也有处于中间状态的公司。


整体看,围绕着一拖东方红、潍坊雷沃、东风农机、常发农装、沃得农机等形成了河洛、齐鲁、苏锡常、宁波、河北等几个拖拉机产业集群,这些产业集群或互相竞争,或功能互补,但共同组成了国内拖拉机生态圈,并形成了中低端拖拉机完备的产业体系。


对于新进入的企业来讲,如果选择在山东省内建立工厂,并借助潍坊系拖拉机的供应链体系,进入门槛会很低,成本低,短时间内会形成TE、TB、TC、TF、TG系列的产能,如果对市场没有把握可以选择小批量多批次装配,这样就能尽可能地减少进入的风险。


如果不在潍坊周边建厂,在国内任何一个地方建厂,300马力以下中低端、经济类拖拉机部件在国内都能购买得到,短期内上产能也很容易。


中国与印度一样,是全球中低端拖拉机产业链最齐全的国家,拖拉机行业产业体系完备,新进入的企业门槛很低,进入风险也较低,退出门槛也不高,所以虽然是进入了存量阶段但是每年仍然有企业加入。

 

04

整合期,实力企业进来割韭菜

2022年国内拖拉行业CR5的占有率约为85%,可见市场集中度已经很高,行业进入了寡头垄断阶段,与此同时补贴系统显示2022年通过国家农机购置补贴系统实现销售的拖拉机品牌有246个,显然行业又有长尾特征,所以国内农机行业是“马太效应”与“长毛效应”并存的市场,但整体看市场份额在快速向大企业集中。

 

2023年国四实施第一年,行业多寡头垄断的特征更加明显,一拖东方红、潍柴雷沃的市场占有率在进一步提高,而很多小品牌上半年没有生产或没有发货,2024年可能是国内拖拉机行业的真正的拐点,国内拖拉机行业会出现大分流:大企业快速收复失地,大量的中小品牌退出或转行。

 

在行业进入拐点阶段,也意味着新的机会的出现,市场发散期是小企业的机会,行业整合期是大企业的机会,所以近三年时间进入拖拉机行业的几乎都是有实力的大企业,如徐工、柳工、星月神、金大丰、江华机械等企业,其中很多都是在外行业实力强悍的跨界者。

 

好饭不怕晚!跨界者进入,一方面是要割现成的韭菜,另一方面为行业带来了新鲜的血液和先进的理念,能发挥鲇鱼效应激发行业的活力。

 

05

突然出现的国际贸易机会

调研中发现今年出现了一些纯外贸型的农机企业,具体地说就是专门针对俄罗斯和中亚国家等做外贸的公司。

 

这些企业有的是轻型化组装,有的是OEM生产,有的是原来本来就是做对外贸易业务的,今年增加了农机的业务范围。

 

俄罗斯和中亚国家对国内农机需求很大,尤其是中国的拖拉机,性价比很高,2023年及今后几年“一路一带”及俄罗斯市场将是国产拖拉机增量市场,不过国内的恶性竞争已经蔓延到这些地区和国家,据潍坊一些农机企业反映的信息看,一些国内的拖拉机在俄罗斯仍然是采取的是低价竞争的策略,业内人士担心这些企业会把俄罗斯市场做“烂”,届时大量国产品牌会退出俄市场,中国农机产业品牌会受损。

 

结语:“有人辞官归故里,有人星夜赶科场”,拖拉机仍然是最具魅力的农机品类,虽然竞争激烈,行业也进入了存量阶段,但是行业仍然有利可图,再加上“一带一路”等机会的涌现,后期仍会有企业进入,但行业集中度会不断地提高,大量的小企业会退出市场,不管怎么样,拖拉机行业仍具投资价值。

主办:长春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局 承办:长春市农机技术推广总站
地址:长春市东荣大路569号  邮编:130032  电话:0431-84727250  传真:0431-84724562  电子邮件:tiantian.zhou@tom.com  
吉ICP备14006028号-1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