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公布,这是2004年来连续第三个关注“三农”的一号文件。对比往年的,今年“一号文件”从推进新农村建设入手,强化了对“三农”问题的全方位求解。从农机化发展的角度解读这份共八大部分的文件,可以感受出农业机械化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的重要地位,可以从一个宏观的层面把握农机化事业的未来发展脉络。
新农村建设农机应先行
尽管新农村建设已经从“三农”的范畴上升到了国家战略高度,但是以农业生产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动力源泉仍应该是不变的,建设现代农业,大力提高涉农科技创新和转化能力仍是题中之义。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搞一项事业同样是这样的道理,大力推进农业机械化,提高重要农时、重点作物、关键生产环节和粮食主产区的机械化作业水平,是建设新型农业的首要任务。机械化是工业、农业发展都必须借助的力量,尤其是社会已经进入到“数字时代”的今天,仅靠“躬垂耕作”已经不能适应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只用通过机械化生产,才能形成规模生产、获得规模效益,提升产业水平。
《意见》还提出新型农业要改善农业技术创新的投资环境,加强农业高技术研究,加快农作物和良种繁育、疫病防控、节约资源和防治污染技术的研发、推广等要求,这些目标的实现也同样离不开各类农业机械的“助力”。
“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这是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农业生产发展,实现增产稳产离不开农业机械;为农增收离不开农业机械化,无论是从提高自家的生产效率还是通过发展农机服务发家致富;以机器代人耕作,让农民享受“体面耕作”、“轻松劳动”的现代文明成果也对乡风文明、村容整洁有所贡献;从管理的角度说,机械化作业的规范性和规律性将对农田管理、农村管理都带来便利。 从某种意义上说,新农村建设农机当先行。
农机化大发展的号角
《意见》提出,要加强“工业反哺农业”的力度,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发展循环农业,发展保护性耕作等这些也都是农业机械化发展的“主攻范围”。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实现粮食基本自给,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粮食丰产科技工程,加快建设大型商品粮生产基地和粮食产业带,稳定粮食播种面积,不断提高粮食单产、品质和生产效益,农业机械的作用不可小视。目前,我国粮食作物生产机械化的程度正逐步提高,小麦机播和机收水平都超过80%,基本实现了生产过程机械化;水稻生产机械化继机械化收获快速发展之后,机械化育秧、插秧成为新的增长亮点,2005年水稻机插秧水平达到4.5%,农民购买水稻插秧机约1.3万台,水稻机插秧面积超过1900万亩;玉米机械化收获也已经突破了不对行收获的“技术瓶颈”,向着全面推广的方向发展。“一号文件”的适时出台,必将为这些发展势态良好的农机化项目注入新活力,将从政策、资金、服务诸方面提供保障。
农业结构调整,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农业,桩桩件件事关农机化。机械化生产带来的产量提高、环境保护、生态维护、防虫防病等功能已经日益彰显,农机在发展畜牧业、养殖业等方面的优势正有待进一步开发。同时发展循环农业呼唤的“节地、节水、节肥、节药、节种”等也正是农机化生产的优势所在。
继续实施保护性耕作示范工程,作为改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物质条件的一部分,对于改善耕地质量、蓄水保墒,培肥地力,防止扬尘,减少侵蚀,保护环境,节本增效,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意义深远,将产生良好的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投资农机致富的春天畅想
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是1号文件提出增加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而当前我国的农业机械专业合作服务组织、农机大户的发展正如火如荼,借助“一号文件”的春风,在新农村建设的初始之年,打起靠农机经营发家致富的畅想,应成为这个春天农民们最实际的“畅想”。
从“一号文件”来看,今年国家将加大用于新增加对农业的支出,提高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增加国家直接用于改善农业生产、生活条件的基本建设,这一系列预测表明,国家对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视,这其中作为重要生产工具的农机也必将从中受益,也给包括农民在内的社会全体投资带来了较多机遇。
一号文件加快立法进程,加大扶持力度,同样有利于建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的信贷、财税和登记等制度,为农村专业经济合作组织发展铺平道路。这主要表现在:国家加快立法进程,尽早明确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法律地位;加大国家财政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积极鼓励和支持各类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参与国家农业综合开发、农业产业化、农产品优势产业带建设和优质粮食产业工程、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等农业财政扶持项目建设;加大金融机构对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建设标准化生产基地、仓储设施、加工企业、购置农产品运销设备等的信贷支持力度,继续对专业合作组织及其所办加工、流通实体适当减免有关税费。
工业反哺农业 农机是最佳结合点
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是“一号文件”提出统筹城乡经济发展的方针。从工业反哺农业的角度入手,我们不难发现农机是一个最佳结合点。
大力提升农业装备制造业的水平,使用工业生产的机械为农业生产服务,正是反哺的好渠道,高效率、价格适用农民的优质农业机械是营养丰富的“乳汁”。当下,我国农业机械的制造工艺和水平越来越向国际水平接轨,在国外市场也已渐渐得到认可,如何在政策层面上加以更大扶持是业界共同关注的话题。
“受农以技”的同时不忘“受农以机”,让农民朋友从长期的繁重劳动中解放出来,一方面享受现代文明进步的成果,另一方面也改善了农村劳动力结构,使得更多的剩余劳动力可以进城务工获得更多的劳动收益,这既是建设新农村的活力与追求,也是一种另外意义上的反哺。
农机为促农增收好助手
《意见》提出的二十字要求,首要的便是“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促农增收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基础。权威人士认为,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稳定完善加强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加强扶贫开发工作是保证增加农民收入的三把利剑。 “三管齐下”促农增收,农机也应当是好帮手。
农民增收的第一部应当是从农业入手,发展品质优良、附加值高的优质农产品农机大有可为;解放、转移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外出务工的收入同样需要机械化替代人力。发展农村劳动密集型企业、服务业,搞农机经营也是很好的途径。
一号文件将农机购置补贴与种粮直补、良种补贴等一同提到一个新的高度认识,充分说明了中央“多予少取”的精神。记者从刚刚结束的2006年全国落实农业机械购置补贴政策工作会议上获悉,中央财政农机具购置补贴专项资金从去年的3亿元增长到6亿元,实施范围从500个县扩展到1080个县,翻一番的增长态势显现出了中央对于农机工作的重视。
搞好扶贫开发是增收的另一途径。治贫先治愚,给与农民以先进的技术和生产工具是重中之重的问题,因地制宜地发展地方特色农机化是帮助贫困边远农村脱贫致富的好方式,借农机帮助贫困地区劳动力的转移,搞农机培训、扶持农机合作服务组织、农机大户的发展,带动贫困地区调整结构,都是农机为新农村建设可以提供的有效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