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农机鉴定站有个“摄制组”

日期: 2006-10-10   农机导报   点击

  吉林省农机鉴定站有个“摄制组”,在农机鉴定系统里面算是唯一,并且还带着那么一点艺术气息,记者颇感新鲜,决定一探究竟。
                其事:为央视、省台、网站做节目
  在中央电视台7套即农业频道每晚7点的《农广天地》里,观众可以看到很多内涵丰富、通俗易懂的农业科教片,如《玉米收获机械化》《水稻插秧全程机械化》《单缸柴油机的使用》《秸秆还田技术》等,这些节目基本都由吉林省农机鉴定站信息室拍摄并制作。
  拍片的念头源于80年代吉林省农机鉴定站与原吉林工业大学的一次合作。当时政府部门提供经费20万元,支持双方联合开发设计新型系列犁—翻转犁。但产品设计成功之后,却被搁置一边,谁都不清楚应该如何及时有效地对其进行推广,企业和农民无从知晓成果,开发失去了原有的意义。国家课题从科研成果到转变成生产力缺乏桥梁和孵化器,这给当时鉴定站质检科负责人戴世达不小的触动。他业余爱好摄影,心想若是能将这种新开发的农机具拍成让农民喜闻乐见的电视片,不就可以有效传播了吗。说做就做,当时鉴定站正好有一些拍摄设备,于是片子拍了,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企业和农民纷纷前来咨询。
  万事开头难,原本拍电视片或许带着些许“玩票”的意味,自1986年鉴定站与吉林省电视台合办《农机产品荐优曝劣》节目之后,这个鉴定站里的“摄制组”才似乎有点脱离“鉴定”的本行,逐渐做起“电视人”的事。节目在吉林省电视台播出,好评如潮,连续办了6年,吉林省农机鉴定站的“摄制组”便开始在圈内闻名。中央电视台农业频道、中国教育台、中国农业信息网、中国农机村远程教育网、吉林省农业信息网及中央广播电视大学等媒体和学校纷纷慕名而来,购买他们制作的节目。
  据目前已是信息主任的戴世达老师介绍,他们长期为上述媒体及学校提供节目,比较有代表性的也是他认为比较满意的作品有:为纪念吉林省农业机械化50年制作的特别节目—《在希望的田野上》;为中国农业广播电视学校制作的教材—《效益农业之路》、《机械化旱作农业节水技术》等;2003年与央视7套联合制作的关于拖拉机劣质轮圈伤人事件的专题报道,引起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重视,质检总局于当年决定将轮圈列为国家监督抽查产品;为中国农业信息网提供的“2005年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视频节目,央视新闻联播还从中截取了部分镜头。
              其人:坚持米卢“快乐足球”的理念
  说了这么多“摄制组”的成果,究竟幕后的“导演”是何许人呢?那就是今年已满55但干劲依然很足、目标依然很高的吉林省农机鉴定站信息室主任戴世达。他笑声开朗豪放,性格热情直爽,让人不用怀疑就知道是东北人。他说,到目前为止,由他亲自拍摄、参与制作的农机科教片已经有50多部了,他的目标是在退休前使这个数字变成100。
  戴主任毕业于原吉林工业大学农机系,毕业后在吉林省农机鉴定站做了几十年的质检工作,因偶然的机遇兼职搞起“电视”,从2003年起逐渐从质检第一线退下,专职做起片子。能支撑他如此长久投入的原因,他说是兴趣,他喜欢拍片,能从中得到很多快乐,“就像米卢的快乐足球理念一样,我为了享受快乐而拍片。”为了增加电视拍摄的理论和技巧知识,戴主任先后在中国农业影视中心编导班、摄影班、后期制作班等各种类型的培训班学习,从立题、写文字稿和分镜头到现场拍摄,再到素材编辑、后期剪辑、配音配乐,流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戴主任都十分清楚并内行,有时他还能用上“蒙太奇”剪辑等电影手法,“玩票”真是玩到了家。
  戴主任说,“其实农机片子拍起来并不轻松,尤其是‘全程机械化’这样的话题,从播种、耕耘再到收获,通常要跟踪一年才能把所有的技术都展示出来。如果遇上像黑龙江大庆那样地块很长、很大的拍摄环境,背着摄像机跟着拖拉机跑一个来回就要大半天时间。若是拍特写镜头,那简直就是和拖拉机在赛跑,现在这样的体力活只能交给年轻人了。”     
  戴主任介绍得很兴奋,“其实这些都不算什么,主要是争取经费和企业配合真的很困难。”目前信息室包括戴主任在内有三个人,自负盈亏。虽然他们给电视台拍片能挣到一些稿费,但要维持设备、购买胶片等承担各种开销,压力还是很大。尽管有些企业能给与一些赞助,但毕竟不是长期行为,一次两次之后,戴主任反而有点不好意思再去麻烦了。
  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戴世达主任绝对是一位有心人,但愿为快乐而拍片的他能早日实现目标。

主办:长春市农业机械化管理局 承办:长春市农机技术推广总站
地址:长春市东荣大路569号  邮编:130032  电话:0431-84727250  传真:0431-84724562  电子邮件:tiantian.zhou@tom.com  
吉ICP备14006028号-1

返回顶部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