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11月19日,中国农业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张晓仑,中国农业机械工业协会会长陈志、中国一拖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黎晓煜共同做客央视财经《对话》栏目特别策划中国产业坐标——农业之“基”。
本次节目中,三位对话人精准定位农机在农业发展的重要地位,多角度剖析我国农机装备的发展的难点和痛点,并展望未来农机产业的发展蓝图。
叩响时代之问:农机到底有多重要?
农机到底有多重要?它在现代农业发展中又处于什么地位?
本次对话中,张晓仑用一句话来精准的回答了这两个问题。他表示,如果说农业机械化、智能化是为现代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那么农机就相当于是翅膀的骨架和神经。只有农机这个骨架和神经系统做好了,农业才能在这个科技翅膀的加持下飞得更快、飞得更远。
陈志表示,农机装备不仅承载着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和保卫国家粮食安全的历史重任,还承载着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这样一个重任。只有通过用机械装备来代替人力、畜力来提高劳动生产率,我国农产品的价格才会大幅度下降。
既然农机装备对于我国现代农业如此之重要,那当前我国农机究竟处在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市场占有率又是如何?针对于这个问题,陈志和张晓仑作出了如下回答。
陈志认为,当前我国农机产业的整体水平在世界中还处于第二方阵,距离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虽是如此,但在国内市场上,国产农机还是为我国农业提供了90%以上的农机产品。
张晓仑也表示,中国农机与世界农机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个是我国南方丘陵地区农机化水平低下。由于丘陵地区地形结构复杂多样,可种植土地面积相对较小,农业机械化动力不足,导致农机企业在这方面的产品开发意向较弱。这些种种原因造成我国丘陵地区农业机械化率相较于全国低了20个百分点,只有50%。
另一个是我国在高端农机方面还需发力。张晓仑认为这主要还是我国自然禀赋的问题,每个国家的作物情况不一样,由此而衍生出来的需求也不一样。中国要结合自身种植结构和市场需求,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机发展之路。
同时,农机装备的发展也离不开整个制造业或者装备工业的发展水平。
直击行业痛点:我国农机为什么发展难?
看到了农机在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也了解了我国农机装备与世界水平的差距。那我国农机装备应该如何发力,又面临着哪些发展挑战?
黎晓煜认为,首先农机装备面临着应用场景多变的挑战。我国幅员辽阔,耕地的土质复杂多样,导致农机装备的作业环境也更加严苛,可以说是各行各业里面最复杂的。
张晓仑提出农业生产的时效性也是农机装备发展的难度之一。农时不等人,农业生产具有超强的时效性,这对农机装备的可靠性提出了非常高的要求。也就是农机装备需要追求“时间精度”。
陈志认为,中国农机要有极致性价比,不能太贵。中国的农民用户现在依然是弱势群体,依然是最没有钱的那一伙人。而农机价格在可预见的短期内仍然是最敏感的因素。
因此,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尽量的控制成本。特别是对于一些同质化的零部件,可以通过实现规模化生产的方式来降低成本。
可以看到,中国的农机需求是个性化的,同时也追求性价比,那这种个性化需求和规模化生产之间的矛盾应该如何平衡?
张晓仑在节目中回答到,我国农机机械化水平的发展,需要“政策+企业+用户”三方协同发力。可以从政策层面来解决土地宜机化问题,企业从研发端解决个性化需求的问题,而用户则要积极推广使用。只有三端同向发力,才能提高我国的机械化水平。
畅想产业蓝图:未来农机应该如何走?
回答了农机在农业中的特殊地位,分析了我国农机装备的发展难点,那未来,我国的农机化之路应该如何走?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先来看看今天中国市场对高端农机的需求状态。
陈志表示,中国的农机用户分成几类,其中确实有一些高端用户,比如说新疆黑龙江的一些种粮大户,还有一些家庭农场,一些农机专业合作社,越来越喜欢和期望使用一些高端的智能的农机装备。但是也确实是大多数用户的经济实力以及作业环境对其使用机器都有所限制。他认为中国农机市场需求未来往高端走是一个趋势,但是高中低档的农业机器会永远共存。
对于未来中国农机的发展,三位对话人也分别作出了畅想。
张晓仑认为,未来中国农机装备发展要瞄准的目标应该是满足中国的粮食安全,满足中国的需要,让中国的农机来护航中国的粮食安全。他憧憬未来农民将成为农民工人,不用穿着很脏的衣服,在田间里头消灭城乡的差别。
陈志认为,农机化发展的奋斗目标要让农民成为受人尊敬的职业,让农民过上体面的城里人生活。具体到农机装备上,如一个农民自己是一个家庭农场主,种上几百亩地坐在家里喝着茶就把地给种了,一年的收成,比城里的工人还要高得多。
黎晓煜认为,随着智能化信息化技术的在农机上面的不断的运用,使农田作业少人化、无人化,包括现在讲的农业机器人化。将来农机的操作,特别是拖拉机的驾驶,会像汽车驾驶一样舒适便捷惬意。我们农机人有一个梦想,就是将来真正实现无人化的农场。